试飞失败(图源:Twitter)
尽管RichardBranson和维珍银河CEO都表示这一事故不会成为太空旅游发展的障碍,但人们的确对私人开发太空旅游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产生了质疑,大约有20名乘客打消搭乘飞船的念头,并要求退款。
自这一事故之后,该公司花了近三年半的时间完成全新太空船VSSUnity,进行滑翔测试,并且试验改良后的大气重返系统,终于重新赶上事故前的测试进度,完成了首次动力飞行。
然后,竞争的优势天平并未向该公司倾斜。马斯克旗下的SpaceX通过成功的火箭发射抢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并且与NASA、美国军方等大型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此外,SpaceX也在拥有10亿美元融资的情况下,不断加速筹资。
作为一个长期烧钱、短期无法盈利的公司,缺少融资和太空旅游客户会是非常致命的。可想而知,此次即将成为首个上市的太空旅游公司对维珍银河来说意义深远。
有消息指出,上市后的维珍银河初始企业价值约为15亿美元,等于2023年预期收入5.9亿美元的2.5倍估值,以及2023年预期EBITDA的5.5倍。此外,上市背后也出现了波音的身影。近日,波音旗下的风投公司HorizonX宣布将向该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以帮助其开发高超音速航空旅行所需的技术。
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太空旅游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但是现如今,却已成为投资者热钱的涌入之地。
创始人理念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对未来事物的渴望促使着我们寻找新的居住地,帮助我们搜寻新的资源,并教会我们客服复杂挑战的新技能。作为一个全球社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才能成长和发展。对太空的探索是人类渴望突破界限的最终体现,它代表着我们物种成就的顶峰。不仅是因为需要独创性,因为如果没有它,现代世界将变得不可识别。
RichardBranson说:“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几乎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敬畏。”尽管有无数的人愿意体验太空,但能够飞上的太空却极其的稀少。也正是这一点,促使了维珍银河的诞生。
该公司的官网写道:“我们的使命是成为地球的太空航线,这意味着我们专注于善用太空,同时提供无与伦比的客户体验。我们认识到,提升进入太空的机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根本抱负。我们只有本着协作的精神并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并且能够不断改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目前的产品
维珍银河运营可重复使用的SpaceShipTwo太空飞行系统——包括定制的运载火箭WhiteKnightTwo和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公司建造并提供商业服务的载人飞船SpaceShipTwo。
WhiteKnightTwo
WhiteKnightTwo是一架定制的四引擎、双机身喷气式飞机,旨在将SpaceShipTwo运载至约5万英尺的高度。
WhiteKnightTwo(图源:维珍银河官网)
空中发射航天器的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出于安全性、乘客体验和能源效率的考虑,它非常适合商业航天。
第一代WhiteKnightTwo——VMSEve——于2008年推出,并已完成了数次试飞项目。VMSEve是现役中最大的全复合航空飞行器,具有独特的重载和高空能力。双体船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大且易于接近的有效载荷区域,并在释放飞船时促进了清晰的分离。双舱与飞船的模具相同。这不仅可以提高制造效率,还可以为飞船飞行员和乘客提供潜在的培训平台。
SpaceShipTwo
SpaceShipTwo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有翼航天器,旨在将八人(包括两名飞行员)安全且高频率地带入太空。
SpaceShipTwo(图源:维珍银河官网)
SpaceShipTwo由混合动力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结合了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要素。两种类型的火箭发动机都有重要的优势。该混合动力火箭旨在将固体发动机的简单性与液体的可控制性相结合。在飞行过程中的任何时候,SpaceShipTwo的火箭发动机都可以快速安全地关闭。
SpaceShipTwo最具创新性的功能是其可以独特地改变在太空中的形状,以确保可重复的安全重入。通过在太空中向上旋转其机翼和尾桁,该飞行器的下降稳定性和减速率将由空气动力所控制。这种“羽化”设计从传统的太空舱和有翼太空飞行器设计中汲取了最大的优势,并增加了自己的魔力。
SpaceShipTwo的机舱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性、舒适度和宇航员体验。借助定制设计的铰接式座椅,乘客可以安全舒适地管理SpaceShipTwo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承受的G力。
除了每次飞行后都必须补充的火箭发动机燃料和氧化剂外,SpaceShipTwo是一款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维珍银河目前运营的SpaceShipTwo是由SpaceshipCompany所制造,并在2016年的揭幕仪式上被斯蒂芬·霍金教授命名为VSSUnity。
国内商业航天现状
转眼国内,曾经只属于国有的航天领域正在民用道路上破冰前行。
自2014年,许多优秀人才开始出走航天系统,投身商业航天领域,包括顺为资本、经纬中国、IDG资本等中国一线投资机构在内的70多家投资机构纷纷持资入场,追逐可能到来的市场风口。截至2018年6月,国内商业航天民企超过60家,产业规模已达数千亿。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但却入轨失败。该公司于2018年11月获得3亿元B+轮融资,截至去年9月底,蓝箭航天总融资额超8亿元。
今年3月,零壹空间的首枚OS-M系列运载火箭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但火箭在发射后失去控制。根据公开数据,该公司于2018年8月获得近3亿元B轮融资。
今年10月,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在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遥一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后,再次发布入轨级别液氧甲烷动力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双曲星二号。作为国内首个发射入轨的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已完成6轮融资,共获得投资超7亿元。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由于火箭研发周期长,要让技术达到商业发射成熟阶段,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太空时代虽然美好,但是对于创始人和资本来说,如何熬过最初的困难时刻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