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人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由此,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媒体推出“新时代故事”栏目,和读者朋友们一起通过品读好书,感悟新时代,筑梦新未来。
新时代中国青年当继承发扬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在永久奋斗中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王进:行走在云端,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在“刀锋”上起舞的人
王进,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在20多年里,王进把线路高空当作战场,在电力高压线上行走着,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他做过的带电作业有300多次“零失误”,700多个小时,爬过3000多基铁塔,如果把高空走线的距离累加起来有4000多千米,相当于从济南走到新加坡,为国家避免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电力楷模,以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
在平凡中坚守,
常年穿梭在电网的“生命禁区”
大部分人对于“带电作业”可能很陌生,简单说来,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路。这项特殊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身心都有很高的要求,工作人员既要克服恐高晕眩、体力等身体问题,更需要克服的是人体与线路接触的一瞬间产生长达数十厘米电弧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每一次带电作业都是对生命的考量,都是一场穿越“生命禁区”的生死较量,因此,超高压带电作业在电力行业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
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的王进,是一个对带电作业充满了恐惧的“菜鸟”,一登高就腿软,听到放电就发抖。
2001年,王进第一次参加带电作业培训。看到有的同伴爬铁塔爬到一半就吓哭了,他也有点打怵。当公司安排他真正进行第一次带电作业的时候,他顺着铁塔往上爬,电晕声在耳边嗡嗡作响,王进感到头皮都发麻了。在进电场的一瞬间,手跟导线产生的电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声响,都让他忐忑不安,甚至想停下脚步。但随后他很快调整心态,然后牙一咬、心一横,一把抓住了高压线,迅速地进入电场,成功实现等电位,他的第一次带电作业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突破。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也就在“摸电”的那一瞬间,他与带电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接下来,只要一有时间,王进就埋头研究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和塔形金具的图纸以及相关知识技能资料,把它们一一学懂吃透并学以致用,在带电作业的实践当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2008年的夏天,山东电网500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如果不及时处理,破损将更加严重,后果不堪设想。按照有关规定,断股超过25%,就必须切断电源,重新压接导线。但如果此时辛聊线断电,影响甚大,最终公司决定带电处理。王进主动请缨,在当时铁塔表面温度达到60摄氏度的情况下,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实施带电修补。虽然在修补过程中出现了中暑的症状,但他还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完成了操作。下塔后的王进已经全身湿透,肌肉也出现了轻度痉挛。
工作20多年来,王进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长期扎根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一线,始终把确保输电线路可靠供电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在创新中奋斗,
用科技降伏世界首只超级“电老虎”
王进一直坚信,带电作业是一门科学,科学技术是带电作业工人的“护身符”。他把那些热爱创新的工友组织起来,组成了“卓越带电作业创新团队”,从而把创新人才个体优势、“单打独斗”整合为团体创新合力。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山东省第三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有人说,高压电是只凶悍的“老虎”,带电作业无异于“虎口拔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进的创新,始于一副手套。线路工作人员在距离地面50多米的高压线上行走,两手要紧紧抓住上面两股线平滑向前移动,由于长时间的电腐蚀,运行中的导线表面特别毛糙,普通手套一会儿就磨破了。王进团队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一种由6个铝合金滑轮组成的特殊的“走线专用手套”被发明。这种手套特别耐磨,手心处使用了特殊设计,使原来的走线安全轻便了很多。
2011年,世界首次±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让王进走向了职业生涯的“高峰”。有着“不能停电的线路”之称的±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王进和带电班的成员为成功挑战这世界首只超级“电老虎”,自线路建成之日起,他们就连续两个月吃住在训练场,白天上塔演练操作,晚上研究作业方案。天道酬勤,2011年10月17日,王进在不到1个小时里,出色完成了带电检修任务,成功挑战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被誉为±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千瓦时。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王进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2015年1月9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王进与众多院士、教授、科学家们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进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的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先后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世界技术空白。
在实战中锤炼,
锻造大国工匠的“盖世绝技”
很多人对王进的印象,始于他在2011年成功挑战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而这“一战成名”源自多年与线路杆塔的无数次“亲密接触”练就的一身工匠技艺。他专心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苦心练习带电作业的各项技能本领,经过不断摸索,潜心练就了“微声辨伤”“双手同工”“一把抓线”“精准预判”等绝技。
“微声辨伤”。导线在线路带电运行中会发出电晕的声音,如线路出现异常,声音也将产生变化。王进可以在距离线路数十米的地面上凭耳朵听线路声音的细微变化,就能准确判断线路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而这些微小的铝绞线都不超过两毫米细。就整个国家电网来说,掌握这项绝活的也没有几个人。
“双手同工”。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作业人员一般会根据工作需要坐在一根导线上,用一只手开展作业,用另一只手辅助身体平衡。而王进却能仅用双腿就可以稳定地坐在一根导线上,使双手脱离导线来完成作业。正常需要一个小时完成的带电作业,王进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这需要超强的毅力、耐力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能做到。
“一把抓线”。开展带电作业时,有时作业人员要使用“秋千法”进电场,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撞线或无法进入电场。在这一过程中,王进既能通过合理发力控制身体稳定,用最理想的方式进入电场,而且还能精准判断出自身与带电线路的距离,一把抓住导线迅速进入电场。
“精准预判”。目前,特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进电场有“软梯法”“跨二短三”及“秋千法”等多种方式,作业人员也要根据线路缺陷的位置和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入电场。经过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王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综合判断线路缺陷,并迅速准确找到进入电场的最合理方式,同时能够快速罗列出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需要使用的工具,为之后检修做好准备。
“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这是同事们对王进高超技艺的评价。谁也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曾经却是一个听到放电就发抖的技校生。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奋斗、在实战中锤炼,王进用“敢于有梦、善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不懈奋斗,浇灌出实现美好“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之花,唱响了新时代最美的劳动者之歌。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