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的参赛选手均为“00”后。摄影∣侯艺松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侯艺松)“刚刚进行的是手动操控机器人比赛,需要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回收垃圾这项任务,我们调试的时候一切正常,但运行时机器人突然断联了……”12月3日,在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比赛项目中,参赛选手卢嘉金遗憾地说,“最后没办法完成规定操作,希望在接下来的自动操控模块中能有一个好的发挥。”
卢嘉金和他的搭档胡博煊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大三学生,他们是首次参加规模性职业技能大赛。“很紧张。”胡博煊坦言道,“我们为这次比赛准备了9个月,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否取得名次,但能和很多厉害的选手同台切磋,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笔者注意到,在本届大赛中,“90后”成为主力军,“00后”也不在少数。“据统计,‘90后’选手占总参赛人数的87%。”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汪剑莹说。同时,在85个项目中,有移动机器人、网站开发与设计、时装技术等46个项目限定参赛选手为2002年1月1日以后出生。
赛场上,“后浪”来袭,同时,也有已问鼎世界冠军的同龄人为他们“保驾护航”。
当日下午,在电工比赛期间,30名选手紧张地进行PLC电气控制系统编程与调试,裁判长是获得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的肖星星。
“看得出来,大部分选手很紧张,和我当时的心理一样。”23岁的肖星星如今已是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教师,他笑着说,“这次参加比赛的选手年龄都在20来岁,最小的才16岁,这也说明了电工这个职业正在被更多年轻人认可。”
同样投身教育事业的,还有刚刚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中夺得金牌的“00后”选手李德鑫。今年5月,他作为家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留校任教。
2018年底,李德鑫开始接触世界技能大赛。2019年,他入选校队开始进行系统备赛,此后经历省赛、国赛、国家队10进5淘汰赛,“突出重围”的李德鑫得以代表国家出征。
“当时的比赛,要求选手各自制作一个同一样式的立式柜,主要模块包括柜体、腿架、门板等,选手还要完成打磨修整、五金安装等操作,尺寸公差均不能超过0.5毫米。”李德鑫在向笔者回忆彼时的比赛现场时,仍能感觉到他在重压之下的紧迫感与果决向前的使命感。1小时内识图解图、22个赛时内完成作品……“是中国匠心给了我们直面世界的底气。”
“这次比赛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李德鑫说,在此之前,他只想钻研技术,而比赛后,他选择留校任教,是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让更多年轻人闪耀世界技能之巅,他也因此在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承担了家具制作项目的技术指导,为下一届世赛培养、选拔好苗子。
“这是技能人才的黄金年代。”李德鑫希望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带动更多青年人学好一技之长,用奋斗点亮青春。
“江西技能人才登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领奖台,可以激励全省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报国之路。”汪剑莹表示,积极参与世赛、国赛,有利于省内技工院校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和标准,对推动全省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省,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也是我省不断优化技工教育发展,打造技工教育江西样板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省技工教育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32所,学校数量位居中部第一。近三年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7%,2022年秋季招生突破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今年高级工以上招生3万人,同比增长104%。
为了让青年技能人才成为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我省不断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加速技工院校布局建设,持续扩⼤办学规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技工院校内涵建设。
“竞赛舞台是技能人才展示风采的主阵地,同时也是一剂奋斗不息的强心针。”汪剑莹说,“我们将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带动作用,变竞赛金牌为技能品牌,开辟江西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更多产业所需的高素质能工巧匠、赣鄱工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