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原文】一、
《风筝》是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其散文诗集《野草》中。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弟弟之间因放风筝而引发的一场冲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批判,以及对亲情与自我成长的思考。
文章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描写,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体现了鲁迅一贯的“反传统”思想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二、原文节选(部分)
> “我的兄弟是小兄弟,年幼,我那时也不过十多岁,多病,瘦得不堪,他那时也差不多要死的了。父亲的病,自然要由我来照料,但他的心,似乎还在我。”
> “我那时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所以当我在后园看见他偷偷地在做风筝的时候,我就怒斥他,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 “后来,我渐渐明白,自己错了。那不是因为风筝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我没有理解他,没有尊重他的兴趣。”
> “现在,我已长大,而他也早已不在人世。每当我看到风筝飘在空中,心中便涌起一阵愧疚与怀念。”
三、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作品名称 | 《风筝》 |
作者 | 鲁迅 |
创作时间 | 1925年 |
收录作品 | 《野草》散文诗集 |
主题 |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亲情、自我反思 |
文体 | 散文(带有抒情与哲理) |
情感基调 | 悲悯、自责、怀念 |
核心事件 | 童年时因放风筝与弟弟发生冲突,后反思自己的错误 |
象征意义 | 风筝象征童真与自由,被撕毁象征压抑与伤害 |
语言风格 | 简洁、细腻、富有感情 |
思想内涵 | 批判封建教育方式,倡导尊重个体自由与情感 |
四、结语
《风筝》虽是一篇短文,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鲁迅通过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小事,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