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什么意思】“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口才极好,尤其擅长言辞表达和说服他人。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语言内涵。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三寸不烂之舌 |
拼音 | sān chùn bù làn zhī shé |
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关于毛遂自荐的故事 |
本义 | 原指舌头只有三寸长,却能言善辩、说服力强 |
引申义 | 形容人善于言辞,能言善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称赞他人的口才,也可带有一点讽刺意味(如夸人花言巧语) |
近义词 | 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口若悬河 |
反义词 | 喋喋不休、笨嘴拙舌、沉默寡言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要派使者去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在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机智,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
当时有人对毛遂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毛遂自信地说:“臣请就汤镬。”意思是即使被煮死,也要完成使命。他的表现让众人刮目相看,也使得“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形容口才出众的代名词。
三、现代使用与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三寸不烂之舌”多用于褒义,强调一个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带有贬义,比如形容某人说话天花乱坠、不切实际。
- 正面用法:
“他在会议上的一番话,真是三寸不烂之舌,让所有人都信服了。”
- 负面用法:
“别听他胡说八道,不过是三寸不烂之舌罢了。”
四、总结
“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言为心声”的思想。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生活中,它都是一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高度认可。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