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一、
《孔子观于周庙》是《礼记·曲礼上》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孔子在参观周朝宗庙时,看到一些器物上的警示之语,从而引发他对礼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人生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高度重视。
文章通过孔子的观察与感悟,强调了“慎独”、“戒骄戒躁”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照,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便于理解与学习。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观于周庙,入太室,见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人,有善者,无弗学也;有不善者,无弗改也。” | 孔子到周朝的宗庙去参观,进入太室,看见一个铜铸的人,嘴巴被封住三重,背上刻着铭文:“古代的人,有好的地方,没有不学习的;有不好的地方,没有不改正的。” |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人也?” | 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说:“这是什么人?” |
曰:“此周之宝器也,名曰‘金人’,有铭在其背。” | 回答说:“这是周朝的宝器,名叫‘金人’,背面有铭文。” |
孔子曰:“吾闻之,古之善言,必先慎其口;古之善行,必先慎其身。今此金人,三缄其口,岂非戒人之口乎?” | 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说话的人,一定首先谨慎自己的言语;善于行事的人,一定首先谨慎自己的行为。现在这个金人,嘴巴被封住三重,难道不是告诫人们要慎言吗?” |
三、总结
《孔子观于周庙》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深刻,体现了孔子对礼制、修身和言行一致的高度关注。文中“三缄其口”的形象,象征着对言语的慎重态度,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自省、谨言慎行。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做人处世的智慧。它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道德教材。
如需进一步探讨孔子的思想或相关典籍,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