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的典故】“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出汗时的状态。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源自古代官员在朝廷中面对皇帝时的紧张表现。
一、典故来源
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符的学者,他因不满当时社会风气而隐居著书。有一次,他被召入朝中,面见皇帝。由于他对朝政有独到见解,皇帝对他十分重视,但王符性格耿直,不善奉承,因此在进言时显得格外紧张。
当他站在殿中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情绪激动,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滴落,把衣襟都浸湿了。皇帝见此情景,感叹道:“此人真是汗流浃背啊!”从此,“汗流浃背”便成了形容人极度紧张或劳累的成语。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汗流浃背 | 形容非常紧张、劳累或出汗多,导致衣服都被汗水浸湿 | 多用于描述人在紧张、焦虑或体力劳动后的状态 |
三、相关人物与背景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王符 | 东汉思想家、文学家 | 善于批评时政,主张改革,著有《潜夫论》 |
皇帝 | 当时的统治者 | 对王符的才华表示认可,但王符并未出仕为官 |
四、成语演变与使用
“汗流浃背”最早出现在史书中,后来逐渐成为日常语言中的常用成语。它不仅可用于描写人的生理状态,也可用于比喻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例如:
- 他在考试前紧张得汗流浃背。
- 这项工作太累,我干了一天,汗流浃背。
五、总结
“汗流浃背”这一成语源于东汉时期王符面见皇帝时的紧张表现,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境下的状态。通过这个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成语的出处,也明白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后汉书·王符传》 |
成语含义 | 形容紧张、劳累或大量出汗 |
使用场景 | 描述生理状态或心理压力 |
相关人物 | 王符、皇帝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人对情感和状态的细腻描写 |
通过了解“汗流浃背”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