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解释及成语典故介绍】“步履蹒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走路缓慢、不稳的状态。它不仅描述了行动上的迟缓,也往往带有对年迈或体弱者的同情与尊重。下面将对该成语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其历史典故进行说明。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步履 | 行走的步伐 |
蹒跚 | 跛脚、走路不稳的样子 |
整体意思:
“步履蹒跚”指行走时步伐缓慢、不稳,多用于形容年老体弱之人走路的姿态。
常见用法:
- 描述老人或病人行动不便;
- 带有情感色彩,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介 |
《世说新语》 | 南朝·刘义庆 | 记载晋代名士王导在病中仍坚持上朝,虽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
《红楼梦》 | 清·曹雪芹 | 描写贾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常用“步履蹒跚”来形容她的状态,反映出封建大家庭中长辈的地位与生活状态。 |
古代诗词 | 多见于唐宋诗文 | 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常以“步履蹒跚”描写老年生活,体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成语的文化内涵,也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成为表达敬老、怜弱、感慨人生的重要词汇。
三、总结
“步履蹒跚”不仅是对身体状况的描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古人对生命阶段的认知,以及对年长者的尊重与关怀。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既可用于描写人物形象,也可用来传达情感与态度。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步履蹒跚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不稳,多用于年老体弱者 |
出处 | 《世说新语》《红楼梦》等古代文献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与关爱 |
现代应用 | 描写人物状态、传递情感 |
通过了解“步履蹒跚”的含义与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与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