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什么意思】“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教一个例子后,学生能根据这个例子推及其他类似的情况。现在常用来形容人能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举一反三 |
出处 | 《论语·述而》 |
拼音 | jǔ yī fǎn sān |
字面意思 | 举出一个例子,能推知其他三个类似的情况 |
引申义 | 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 |
使用场景 | 学习、教学、工作等需要逻辑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场合 |
二、成语含义总结
“举一反三”强调的是思维的灵活性与知识的迁移能力。它不仅仅是记住一个知识点,而是能够通过一个例子,推导出多个相关结论,体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是优秀学习者的重要标志;在工作中,这种能力有助于快速适应新环境、解决复杂问题。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 示例 |
教学中 | 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题,学生能根据这道题的解法,自己推导出类似的题目 |
工作中 | 一个员工掌握了某项技能,能迅速应用到不同岗位或任务中 |
日常生活中 | 看到别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能联想到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 |
四、常见误区
误区 | 正确理解 |
认为“举一反三”就是死记硬背 | 实际上强调的是理解和运用,而非机械记忆 |
把“举一反三”当作万能工具 | 它适用于有规律可循的知识,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 |
忽视基础,只追求变通 | 基础扎实是前提,否则“反三”可能变成错误推断 |
五、总结
“举一反三”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它不仅在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值得培养和运用。掌握这一能力,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