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守的词语解释】“牧守”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语境中。它由“牧”与“守”两个字组成,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合起来则指代地方官员或治理者。以下是对“牧守”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词语解释总结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 牧 | 治理、管理 | 《说文解字》 | 原指放牧牲畜,后引申为治理百姓 |
| 守 | 守护、守卫 | 《说文解字》 | 指守护国家或地方 |
| 牧守 | 地方官员、治理者 | 古代文献如《汉书》《后汉书》等 | 多用于指称州郡长官,如刺史、太守等 |
二、详细解释
“牧”字本义是放牧,后来引申为管理、治理,常用于指对百姓的管理。而“守”则有守护、守卫之意,多用于表示对某一地区或职责的负责。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牧守”一词逐渐成为对地方行政官员的称呼,特别是州郡一级的长官。这些官员不仅负责治理百姓,还要维护地方秩序,防止外敌入侵,因此“牧守”一词既包含了行政管理的职能,也包含了一定的军事职责。
例如,在《后汉书·王符传》中提到:“牧守之职,非可轻授。”这句话强调了地方官员的重要性,表明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三、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牧守”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仍可见其身影。现代人更常用“官员”、“地方长官”等词来代替“牧守”。
此外,在一些成语或典故中,如“牧守一方”,仍然保留了“牧守”的用法,用来形容地方官员的职责与作用。
四、总结
“牧守”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语,主要指古代地方官员,承担治理和守护的双重职责。虽然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时,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牧守”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行政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