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的词语解释是什么】“名落孙山”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考试或竞争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落榜或失败。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科举制度,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词语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名落孙山 |
拼音 | míng luò sūn shān |
出处 | 出自《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以母在堂,家贫不能养,乃辞官去,居于南陵,筑室而居,号‘范文正公’。时有进士名孙山,其乡人之子也。孙山登第,其乡人之子不第,因谓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释义 | 指考试未被录取,或者在竞争中失败,排名靠后。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考试、竞赛等场合中的失败情况。 |
近义词 | 落榜、失利、败北、名次靠后 |
反义词 | 高中、胜出、名列前茅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名落孙山”最早来源于北宋时期的一段故事。相传有一位叫孙山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第一名,而他的同乡考生却落榜了。孙山在回乡途中,对同乡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第一名是我孙山,你的儿子则在我之外,也就是没考上。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名落孙山”,用来形容考试落榜或失败。
三、使用场景
- 考试失败:如学生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未通过。
- 比赛失利: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未获得好成绩。
- 求职失败:应聘某岗位未被录用。
四、注意事项
- “名落孙山”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在正面评价中。
- 成语本身带有一定贬义,常用于描述失败或不如意的结果。
五、总结
“名落孙山”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原指科举考试中落榜,现多用于泛指各种竞争或选拔中未能成功。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准确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