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的词语解释】“配享”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中,尤其在祭祀、礼仪、历史记载等语境中使用。该词主要表示“与……一同享有”或“与……共同接受”的意思,常用于描述人或神灵在某种仪式或荣誉中被同时供奉或认可。
一、词语解释总结
| 词语 | 配享 |
| 拼音 | pèi xiǎng |
| 词性 | 动词/名词(根据语境不同) |
| 含义 | 表示与某人或某物一同享有某种待遇、荣誉或地位,常见于祭祀、历史、礼制等场合。 |
| 常见用法 | “配享太庙”、“配享宗祠”、“配享功臣”等 |
| 例句 | 他因功勋卓著,死后被追封为公爵,并配享太庙。 |
| 近义词 | 共享、同享、并列、共祭 |
| 反义词 | 独享、独尊、孤祀 |
二、详细说明
“配享”一词源于古代的祭祀制度。在古代,皇帝或贵族死后,其灵魂或功绩会被供奉在特定的庙宇中,以示尊重和纪念。而“配享”则意味着这位逝者与其他人一起被供奉,通常是在同一座庙宇中,享有同样的祭祀待遇。
例如,“配享太庙”是古代帝王死后的一种最高荣誉,表示其灵魂可以与历代先祖一同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象征着家族或国家的延续与传承。
此外,“配享”也可以用于表彰功臣或贤士。如历史上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在去世后被授予“配享”的称号,表示他们与某些重要人物一同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宗教祭祀 | 皇帝驾崩后,配享太庙,与祖先一同受祭。 |
| 历史记载 | 诸葛亮死后,被追封为武乡侯,配享武庙。 |
| 文学作品 | 古代小说中常出现“配享忠烈祠”等说法。 |
| 政治制度 | 明清时期,功臣死后可配享太庙,体现朝廷对其功绩的认可。 |
四、结语
“配享”一词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但在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也反映了人们对功勋、品德和精神信仰的重视。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祭祀礼仪与社会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