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畚的意思】“箕畚”是一个汉语词语,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中出现。它指的是两种用于盛装土石的工具:箕和畚。虽然两者常被连用,但它们在功能和形状上有所不同。
一、
“箕畚”是古代用来搬运土石的工具组合,其中“箕”是一种有柄的撮具,形状像簸箕;“畚”则是一种扁平的竹制或木制容器,多用于挑运土石。这两个词常一起使用,表示搬运土石的工具,象征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箕畚”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文学作品或古文学习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箕 | 畚 |
定义 | 一种有柄的撮具,形似簸箕,用于撮取散状物 | 一种扁平的容器,多为竹或木制,用于挑运土石 |
形状 | 弯曲的柄,底部呈弧形 | 扁平长方形,边缘有边沿 |
用途 | 撮取泥土、沙石等 | 装载并挑运土石 |
材质 | 多为竹、木、草编 | 多为竹、木 |
常见出处 |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
象征意义 | 坚持不懈、勤劳刻苦 | 同样体现劳动与毅力 |
三、延伸理解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箕畚”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象征着人类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精神。愚公带领子孙用“箕畚”移山,虽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因此,“箕畚”不仅是实物,也承载了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勤勉精神的象征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箕畚”在其他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可参考《山海经》《战国策》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