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犯而不校”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后人引申为“犯而不校”,意思是别人冒犯自己,却不加以计较或报复,表现出一种宽容和大度的胸怀。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不计前嫌、忍辱负重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常被用来劝诫人们面对冲突时应保持冷静与理智,避免因小失大。
一、
“犯而不校”是一种高尚的处世态度,强调在面对他人冒犯时不轻易动怒或反击,而是选择宽容与理解。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该成语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宽容的价值观。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犯而不校 |
出处 | 《论语·泰伯》 |
拼音 | fàn ér bù jiào |
释义 | 别人冒犯自己,却不加以计较或报复,表现出宽容与大度的态度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有修养、心胸宽广,面对冲突时能保持冷静与理智 |
近义词 | 宽容大度、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
反义词 | 计较报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
使用场景 | 适用于描述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积极态度,尤其是在面对误解或挑衅时 |
文化背景 | 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宽容与修养 |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鼓励人们在冲突中保持理性,促进社会和谐 |
通过了解“犯而不校”的含义与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提升自己的情商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