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童山基础意思】“濯濯童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后来在一些古文和诗词中,“濯濯童山”被用来形容山岭光秃、缺乏植被的状态。
一、基础意思总结
“濯濯”意为光洁、干净,常用来形容山石裸露、没有树木覆盖的状态;“童山”则是指没有树木的山,即荒山。合起来,“濯濯童山”指的是那些因过度砍伐、自然侵蚀或其他原因而变得光秃秃、没有植被的山地。
这一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借以表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担忧,或描绘一种荒凉、贫瘠的自然景象。
二、核心含义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常见用法 |
濯濯 | zhuó zhuó | 光洁、洁净 | 形容山石光秃、无植被 |
童山 | tóng shān | 没有树木的山 | 多用于描写荒山、贫瘠之地 |
濯濯童山 | zhuó zhuó tóng shān | 山石光秃、无植被 |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达生态破坏或荒凉景象 |
三、出处与演变
“濯濯童山”最早并非单独使用,而是出现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后世文人将其引申为一种意象,用来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化或社会的动荡。例如,在唐宋诗词中,常借“濯濯童山”来抒发对自然破坏的感慨。
四、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濯濯童山”更多地被赋予环保意义,提醒人们关注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问题。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承载着对生态保护的思考。
五、总结
“濯濯童山”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其基本意思是形容山岭光秃、无植被的状态。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态破坏的隐喻。通过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并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