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的典故】“罄竹难书”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罪行极多,即使把竹子用尽也写不完。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典故来源
“罄竹难书”最早见于《旧唐书·李密传》,原文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算用尽南山的竹子来书写罪行,也无法写完;就算让东海的水全部流干,也无法洗清罪恶。后来,人们简化为“罄竹难书”,用来形容罪行极其严重,无法一一列举。
在历史上,“罄竹难书”常用于描述暴君或奸臣的罪行。例如,隋朝末年,杨广(隋炀帝)因暴政、劳民伤财、滥用民力等行为,被后人称为“罄竹难书”的暴君。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罄竹难书 |
拼音 | qìng zhú nán shū |
含义 | 形容罪行极多,无法一一列举 |
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某人罪大恶极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罄竭无余 |
反义词 | 清白无辜、无罪可指 |
三、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罄竹难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方式。它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警惕权力的滥用和道德的沦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再使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具体的人,但这一成语仍然具有警示意义,强调了对正义、良知和责任的重视。
四、总结
“罄竹难书”源于古代史书,意在表达罪行之多、恶行之深,令人难以尽述。这一成语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历史教训的浓缩。通过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正义的追求。
总结要点 | 内容 |
典故来源 | 《旧唐书·李密传》 |
成语含义 | 罪行极多,难以尽书 |
历史应用 | 描述暴君或奸臣的罪行 |
现代意义 | 警示权力滥用与道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