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经验 >

评估不同接口的一加plus 7 Pro和SSD库存适合什么平台

2021-12-01 12:58:46 来源: 用户: 

糟糕的读写经验告诉我们,机械硬盘注定要被时代淘汰。如火如荼的SSD固态硬盘,打破了温彻斯特结构的机械硬盘,称霸计算机硬件领域多年。HDD机械硬盘的传输性能比HDD机械硬盘高几倍,使得系统体验倍增。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发展,固态硬盘已经主导了主要的存储市场。

在这场存储革命中,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体验,固态硬盘的接口也在不断进化和创新,比如SATA、M.2、PCI-E、mSATA等等。这四种常见的接口有什么区别?适合什么样的平台?

SATA3.0接口:

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硬盘接口,SATA3.0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熟。普通的2.5英寸固态硬盘和HDD硬盘都使用这个接口,理论传输带宽为6Gbps。虽然比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带宽差很多,但普通的2.5英寸固态硬盘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500b/s以上的读写速度就足够了。但是HDD硬盘上的6Gbps带宽离瓶颈还很远,因为HDD硬盘发展太慢,速度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虽然SATA3.0接口规范已经落后,但是廉颇已经老到可以吃饭了。普通用户对性能要求不高,SATA3.0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选择。适用平台也广。基本上有SATA接口的设备连接SATASSD都没有问题。

代表产品有:三星850EVO、三星850PRO、英瑞达MX300、东芝A100、普科特M7V等。

PCI-E接口:

在传统的SATA硬盘中,我们在对数据进行操作时,会先将数据从硬盘中读取到内存中,然后提取到CPU中进行计算,计算后写入内存并存储在硬盘中。另一方面,PCI-E不一样。数据通过总线直接连接到CPU,省去了内存调用硬盘的过程,传输效率和速度翻倍。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通道想象成两辆一模一样的车。PCI-E通道车就像高速行驶,而SATA通道车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显然,PCI-ESSD的传输速度要比SATASSD快很多。

目前有两个PCI-E接口通道,PCI-E2.0x2和PCI-E3.0x4,最高速度32Gbps,未来可以使用。而且早期PCI-E硬盘不能作为启动盘的问题也能早点解决,现在大多数旗舰固态硬盘都会选择PCI-E接口。

虽然PCI-ESSD有很多优点,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由于闪存颗粒和主控质量的问题,PCI-ESSD整体成本较高,比传统SATASSD贵一点。另外,由于PCI-E会占用总线通道,而入门级和中级平台的CPU通道数量较少,不适合增加PCI-ESSD。只有Z170或X79、X99等顶级平台才能充分发挥PCI-ESSD的性能。一般来说,如果你是一个不缺钱的土豪,那么PCI-ESSD是最好的!

产品:英特尔750、宾得启示录G5、ICI名人堂PCI-E。

M.2接口:

M.2接口,原名NGFF,是NextGenerationFormFactor的全称,宽22mm,一面厚2.75mm,双面闪存的布局只有3.85mm厚。不过M.2有丰富的可扩展性,可长达110mm,可以提升SSD容量。

M.2接口也细分为两种类型:Socket2和Socket3。前者支持SATA和PCI-Ex2接口,理论读写速度分别达到700MB/s和500MB/s。后者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PCI-EX4,理论接口速度高达32Gb/s,比SATA接口高5倍。

产品:三星960PRO、三星960EVO、普克特M8e、英特尔600P等。

MSATA接口:

早期,为了更好地适应超极本等超薄设备的使用环境,为便携设备开发的mSATA(miniSATA)接口应运而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标准SATA接口的迷你版。物理接口与迷你PCI-E接口相同。

mSATA接口是固态硬盘小型化的重要过程,但mSATA仍然没有摆脱SATA接口的一些缺陷,比如SATA

MSATA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况且现在最流行的是M.2接口,它不仅在移动平台上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随着100系列主板上32GbpsM.2接口的流行,在桌面平台上也越来越流行。当然,如果你的旧笔记本有mSATA接口,你想升级,可以考虑一下。

产品:金士顿MS200系列mSATA固态硬盘等。

在计算机发展的60年里,从最初的打卡到今天的SSD,存储介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SSD发展很快,从界面形态的演变就能看出一二。目前有SATA、mSATA、M.2、PCI-E等接口,用于各种平台设备。目前有各种固态硬盘接口产品,可以根据需要加快速度。相信会有一个适合你的。

=""border="0"src="https://www.gmgas.cn/uploadfile/2021/1201/20211201125843176.png"width="373"/>

OnePlus一加7Pro智能手机拍摄体验报告

一加在摄像头方面一直比较低调,直到一加7Pro发布,情况有了改变,某摄像头评估机构榜单排名前三成为其宣传卖点。

镜头、对焦、测光表现

摄像头

一加7Pro采用后置三摄像头设计,由超广/广角[主摄]/长焦构成。主摄像头光圈F1.65,因为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会被显示为F1.7,而官方说法是F1.6。等效焦距约26-27毫米,具备光学防抖机构,其对应的感光器是索尼IMX586,当前的网红感光器,1/2英寸尺寸规格,输出1200万或4800万像素,我们认为,这颗感光器的潜力非常大,有打造当前最强拍照手机的可能性。超广光圈F2.2,等效焦距约16-17毫米,对应的感光器总像素1600万,型号未知。长焦光圈F2.4,这枚长焦镜头的光学结构采用常规设计,而非潜望式,具有光学防抖机构,等效焦距约80毫米,比主流配置的50+毫米长,而比P30Pro和Reno10X潜望式长焦长达100+毫米的配置短,其对应的感光器总像素800万。

对焦

一加7Pro采用混合对焦技术,所谓混合,指的是PDAF相位+激光对焦+反差对焦,对焦速度和那些双核对焦的机型相比,速度稍差点,但在成熟的预对焦系统支持下,实际体验中,难以察觉速度上的差距。

除了速度,还得看聪不聪明。一加机型在这方面一直表现不佳,7Pro也没改善的迹象。它的自动对焦区域很小,一旦被摄物体脱离自动对焦区域,就会对焦到远处。这种不尝试判断用户意图的算法,显然是没有经过逻辑优化的,也导致了拍摄不少题材的片子时,会出现明显的对焦点有违使用者意图的情况。

测光

一加在测光上一直表现良好,一加7Pro保持了水准,比起同期的大部分国产机型,测光要更精准。强光下的浅色物体会有轻度的溢出,或者处于濒临溢出的界点,高光细节保持优于同期许多机型。弱光下,点光源照射的区域可能存在溢出。由于HDR算法的进步,更大力度的应用HDR,在保持高光不溢出的情况下,提升了场景成像的平均亮度,所以,一加7Pro的成像看上去比之前的6T要稍“明亮”一点。一加7Pro具有焦点与点测光联动模式,灵敏度较高,能提供更大的控制范围,但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运用自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