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人民日报这样做新闻 | 现场“画”人物 故事方精彩

2023-01-16 11:46:00 来源: 用户: 

细节可以提供一个时代的质感

抓细节是增强具体感的好方法

写出生活的细部和幽微之处

也就写出了一个时代

现场“画”人物故事方精彩

游仪

刚收到“新春走基层”子栏目“他们的名字叫奉献”约稿时,心里有点犯难,这个采访对象既得是恪尽职守、忠诚奉献的共产党员,故事又要足够精彩,能够打动人。赶紧联系宣传部的同志,请他们帮忙推荐。

收集来的线索中,有坚守大山,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村支书;也有汛情期间,彻夜巡堤守护群众安全的乡干部……故事都不错,人物也典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思来想去,我发现,这些干部的“奉献故事”,一是缺乏新意,二是少了些纵深感。

恰在这时,当地又推荐了一位老党员:八十多岁高龄,仍在坚持每天护路。“这条路,就是在老人手里修建并扩宽的。过去没路时,挑着扁担翻山越岭,真不容易哪!”当地同志的一番话,激起了我的兴趣,“有了路,护路难吗?”“难啊!”原来,山路蜿蜒,一面靠着高峰,一面临着山崖。就是日常行走16里路,都非易事,更别说还要带上工具巡护。

从修路到拓路再到护路,老党员王诗进和这条村路较了一辈子劲,一生都在为村民奉献。用“路”将稿子串起来,岂不正好?

这篇“新春走基层”稿件的采访对象敲定了,怎么才能把人物“画”得生动逼真?我想,首先得实打实地走一趟,写出护路的现场感。

村子偏,藏在深山,进山的路,绕了一圈又一圈。一侧临崖,深不见底,隔着车窗不经意间往下望去,惊出一身冷汗。不实实在在走一遭,真想象不出守护一条村路有多难。

黄山地区方言较重,加之老人有些紧张,刚一采访,就出现了沟通困难。为了缓解王诗进的心理压力,我便和他拉起了家常:聊聊新年新打算。

渐渐地,老党员打开了话匣子,主动提起自己为明年护路,早已备好了扫帚,“没有称手的工具,哪能把活儿干好呀!”说话间,他直接将我领到了屋外放置农具的小房间。10把扫帚,叠罗汉似的,摆放得整整齐齐,全是王诗进自己用捡来的毛竹一把把扎成的。老人家虽已81岁高龄,却半点不服老,“10把新扫帚已备妥,今年还要接着干”。

眼见王诗进放松下来,我便顺势提出,跟着他护一段路,边走边聊:既有现场感,也能亲身体验。老党员一口应承下来。他左肩扛起铁锹,右手握着扫帚出了门,老伴则推着独轮车,紧赶慢赶。从过去没路出行难,到后来扩宽路面筹资难,王诗进边巡护边介绍,将故事娓娓道来。

好诗不过近人情。描画人物,还得符合他的身份,语言便是人物性格的集中体现。既是山里人家,语言就得原汁原味。与老人家边走边聊,他的一些话语顺便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传回初稿《一条村路,43年》,当晚就收到了地方部编辑老师的修改意见:稿件大段内容都是回忆过去,跟“新春走基层”的主题不太符合,变成了普通人物稿。可以增加一些现在的场景,将背景内容穿插其中。

确实,一开始的稿件中,从王诗进护路的场景,直接转到了他过去修路的艰辛,虽然结尾回到了老党员的新年新打算,可通篇读下来,立足当下的现场感却不强。既然是边走边聊,何不将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更多呈现,现场与回忆穿插使用,更能体现记者跟访的现场感。

雨还在下,老两口却不在意,一个铲石,一个推车,沿路清理石子、杂草。不一会儿,两人就沿着山路走出去四五里地。

……

巡完一段路,老伴靠在推车上休息。王诗进讲起了当年修路的事。

从单纯地回忆过去,到见报稿《16里村路,他一直在守护》中现场与回忆反复穿插,应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人物故事的起承转合也由此体现。

一次“新春走基层”,多了几重新感受。报道中,现场素描是人物当下状态的反映,穿插的历史回忆是人物“精气神”的支撑,再辅以反映人物个性与经历的语言,一位坚持不懈修建、守护村路的老党员的感人形象便自自然然跃然纸上。

16里村路,他一直在守护

腊月二十,天刚亮,81岁的王诗进扛起铁锹,握着扫帚就出了门。身后,老伴王运仙推着独轮车,步步紧跟。

前一晚,疾风骤雨。雨水顺着山势袭来,带下不少石子,散落在路上。

雨还在下,老两口却不在意,一个铲石,一个推车,沿路清理石子、杂草。不一会儿,两人就沿着山路走出去四五里地。

王诗进家住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入党已有55年的他,从修路到拓路再到护路,和这条村路较了一辈子劲。

村子偏,藏在深山,过去没路,出门得爬山,运输靠扁担。“那时候去汤口镇买粮,有35里路,要翻3座大山。早出晚归,兜里揣着苞芦馃,饿了就啃两口。”王诗进回忆,运茶去富溪乡的那条路,要蹚过18道河。

巡完一段路,老伴靠在推车上休息。王诗进讲起了当年修路的事。

“书记,咱村能不能修条路?”那是1978年,王诗进担任未撤并的田里村党支部书记。有一天,村民王冬玉捏着湿乎乎的茶叶找上门。挑着一担子干茶去乡里,不承想,过河时落了水,湿了茶叶,也误了事情,身形高大的汉子一时间难过地掉下泪。

这不是头一遭。王诗进和村干部拿定了主意,决定去乡里找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跑前跑后,他终于把举铁锤、扛锄头的修路队迎进了山。捶捶打打一年多,随着最后一声炮响,路有了,能容纳一辆板车通过。

有了“板车路”,村民们买粮运茶,方便不少。从“板车路”再到柏油路,还要说回到1999年。当时乡政府牵头拓宽路面,资金成了难题。钱不够,大家凑。王诗进第一个站出来,和老伴一起捐了1000元。“自个儿是名党员,拓路又是好事,自己不带头,哪能叫别人先捐钱?”

路修了,管护又遇难题。山路蜿蜒,一面靠着高峰,一面临着山崖。路不护,容易杂石遍布,影响行车安全,还伤路面。

巡线长、工资低,还有风险,头3个护路员,一个都没能坚持下来。“老书记,护路这个活儿,怕是只有你能接。”2005年,时任村支书江鑫找到王诗进。

“心疼啊。”路是心里的宝贝,王诗进一口应承下来。16个年头,16里路,无论严寒酷暑,王诗进每天早上都会出现在这条路上。这股劲儿,也鼓舞了王运仙,她心甘情愿陪着老伴干。

看他年事已高,村里新招了一个护路员,帮着分担一些活。王诗进也不服老,护路的事一点不耽搁,“10把新扫帚已备妥,今年还要接着干”。

(游仪,《人民日报》2021年2月7日,获人民日报2021年1—2月好新闻一等奖)

专家点评

费伟伟(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

走基层靠“脚力”,写活基层却最是考验“笔力”。这篇报道现场感很强,尤以“三多”给人启示。一是“镜头多”。报道从老人护路现场切入,一起笔就奠定了富有现场感、画面感的基调,眼前顿时生动起来。二是“引语多”。后半部分几乎每段都见引语,让人物的神情笑貌跃然纸上。三是“短句多”。“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法之诀,“宜溜亮不宜艰涩,宜轻俊不宜重滞”,句短则文约,则字响,则笔触跳动、流畅。

如三江合流,“三多”终又“归一”,令报道生动可读。特别是引语多为口语,报道里引语多了,会让报道以“写—读”的传播方式而产生“说—听”的传播效果,阅读时如闻“同期声”,而进一步强化现场感。这篇报道的对象是山里人,说的是山里事,话语及叙事间,感觉还是少了些山里味。句短只是形,人物的原话也并不等于“原汁原味”,只有把炼句、炼字、炼意结合起来,才能“一经锤炼,便成警绝”。

《人民日报写作课:魔鬼在细节》(费伟伟主编)

人物介绍

费伟伟,高级编辑,曾任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六次获中国新闻奖,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著有“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累计销量超20万册。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