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报纸背后的“无名英雄”

2022-11-08 09:42:14 来源: 用户: 

编者按:

一张报纸在诞生前后,除了记者、编辑的采编,还有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需要有夜班校对的字斟句酌,有半夜里默默坚守的印刷工人,最后由投递员风雨兼程送到读者手中,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应该说,他们是新闻背后真正的“无名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台前走向幕后,聚焦这些“无名英雄”们,为他们的默默奉献和担当点赞。

校对陈良东:练就火眼金睛给新闻“纠错”

晚上8点30分,《丽水日报》校对室的灯亮了起来,这是夜班校对人员到岗上班的时间。

陈良东准时坐在校对室,摊开样稿,开始了校对工作。

工作中的他极少闲聊,只在勘校出稿件中的问题时,会和编辑沟通几句,其余的便不再多说一句,直到在最终样版签上自己的名字。

一年中,日报校对工作有一半以上时间要上夜班,白天和黑夜轮流着来,时常需要“倒时差”,这样的日子陈良东已经坚持了20多年。“我们还有两位同事是全部夜班,其中王立新副主任,已20多年了。”

何为校对?这位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老”校对说,“我们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校异同’‘校是非’。”

“校异同”是指将校样与原稿对照校核,通过查找两者异同,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从而保证原稿准确无误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真正做好却并非易事。

“我们的工作就像是在鸡蛋里挑骨头,给大家的文章‘找茬’。”陈良东说,“一般到了我们手里的稿件,都经过了采编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多次推敲打磨,几乎不存在能一眼看出来的‘谬误’。一个合格的校对在工作态度上必须是认真仔细的,不能有任何疏忽。”

刚从事校对工作那会儿,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电子流程的采编系统。样稿多是手写稿,对着手稿一遍又一遍校对,一天下来,眼睛干涩,难受得厉害。

“相比以前,现在的电脑操作让我们的校对工作便利了很多。”陈良东说。

“校是非”则是对文稿中的内容对错予以把控。这就需要校对人员依靠自身的学识水平和鉴别能力进行是非判断,去伪存真。

勘误过程中,标点符号、同音字的错误使用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但一些人名、地名,或是机构名之类的专有词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如果校对人员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储备,就不容易甄别出来。

陈良东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本地有个叫‘郎奇’的村庄名,在新闻样稿中常被误写作‘朗奇’。‘心源性’这个医学上的专业术语用词,却常常被‘心原性’这个错误用词替代。”

每当校正出这类的错误,校对老师都会收集整理并记录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参考。

长期的文字勘验工作锻炼出了一双双“火眼金睛”,即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校对老师们也保持着对文字信息的敏锐感知。

“我见过卖‘波萝’的水果店,在菜市场看到过‘豆付’,还曾走进过‘装璜’店铺……”说起这些广告牌上常见的错别字,陈良东乐不可支。

古往今来,校对高手都是真正的饱学之士,也唯有博学通识者,才能炼就“千手千眼”、信手拈来的功力。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一个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如果不勤奋好学,积累丰富广博的知识,就很难适应和担当此工作。

“校异同”也好,“校是非”也罢,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出版质量,多出精品。如今,我们身处信息如瀑布般的“电子时代”,校对的职能与形式,或许会发生变化,但校对人员的“敬畏之心”是不变的。他们时刻保持着专注忘我的工匠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缜密而不留缺憾,真正成为出版发行工作的“守门员”。

就纸质媒体而言,他们是采编流程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报纸背后的“无名英雄”。(记者徐子涵)

投递员王建清:风雨兼程投递路

早上5点,天色未亮,曙光初照,61岁的王建清早已洗漱完毕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是一名报纸投递员。

“从莲都发行站出发,一直到丽水客运东站这一条线,都是我负责的区域。我每天10点前可以把报纸全部送完。”王建清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迎着朝霞,王建清骑着他的三轮电动车,在大街小巷穿梭,身后的车厢里装满了报纸,一摞摞码放得齐齐整整。迎面吹来的秋风,带着丝丝寒意,他戴上了保暖的手套,掩藏起粗糙的皮肤。

从家里出发去发行站,到送完报纸再回家,这条往返近30公里的线路,王建清每天都要骑上一遍。每当送报车子驶近,沿线的居民都知道,这是丽水日报社发行站的投递员来给他们送报纸了。

作为一名“元老级”的投递员,王建清说:“我年纪也这么大了,我其实不在意工资高低,无论多辛苦,我都有股干劲,我对报社、对我的工作都有一份热情。”

在常人看来,送报似乎是件原始而简单的活计,但实际上报纸虽不多,投递点却很分散。日报、晚报加一块一共是500份,只有将这些报纸一一投送到每个点,王建清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

在莲都发行站站长陈云正的眼里,王建清就是一头任劳任怨的发行“老黄牛”。有一次王建清在送报途中中暑了,领导得知情况后嘱咐他好好歇两天。“那送报怎么办?”为让订户如期看上报纸,第二天王建清又继续骑上车,开始了送报之旅。“老王,休息下再送吧,我们迟几天看也没事的。”面对订户的理解和善意,他的回答是:报纸每天的新闻都有时效,过期就没价值了。

2022年4月,丽水筛查出一例新冠密接病例,涉疫小区进入封控状态,许多家住其中的投递员无法外出,站里的发行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彼时的王建清正在医院照顾骨折住院的妻子,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向领导请缨,每天在陪护间隙抽出时间协助报刊投送,一直到小区解封,发行工作恢复正常。

虽然王建清认真工作,但偶尔也会出现订户不满意的情况。

“有时候报纸送晚了,不是我在路上耽搁了,而是出现很多我们投递员掌控不了的状况,很多市民不清楚我们的工作情况,对我们有误解,有时候说话很不客气。”王建清说。对此,他都会耐心向订户解释。

他熟练地将一份报纸放进一栋小区居民楼的收件箱中,笑着说:“大家都是我的老订户了,大部分还是体谅我们的。”

王建清认为,自己拿了一份工资,就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尽全力准时将报纸送到每一位读者的手中。

天不亮就起床,接报分报送报,即便在凉意渐浓的深秋,一整天的忙活也足以让汗水浸湿衣裳。但在王建清心中,这却是件无比自豪的事。每天早上,看着自己所属片区的订户站在门口等报纸,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谢谢”都能令他热血沸腾久久难以平静。

“别看我们起得最早,早饭却吃得最晚。”送报途中路过发行站,时间已经逼近9点,王建清拿出早已冷却的包子,就着保温杯里的开水享用自己的早餐。

“这份工作看似容易,实际上唯有负责任、不怕苦才能坚持下来。”这是莲都发行站站长陈云正长期工作的总结,“王建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殊为不易。”

沾染着墨香的报纸,正因为有了这些基层发行员的投递,变得更加温情脉脉。丽报基层发行员用坚守传递着他们肩上承载着的那份担当与责任,散发着光和热。(记者徐子涵)

印刷工人舒根龙:38年坚守为报纸质量“保驾护航”

一份报纸的诞生,白天的奔波属于记者,前半夜的忙碌属于编辑,后半夜劳累的,则是默默无闻的印刷工人。

今年56岁的舒根龙是丽水日报印务有限公司的老工人,1984年,报社成立之时,18岁的他通过招考进入报社工作,成为最早的一批员工。

38年里,舒根龙亲历了丽水日报印务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不管是印报机器的更新,厂房的扩大,还是报纸的更新,他都是参与者、见证者。

丽水经开区石牛路260号,在这里,舒根龙的工作从晚上11点开始。每个工作日,他昼伏夜出,熬夜早已成为他的习惯。

因为大多数时候,12点多样版会送到印刷厂。

“我们11点就要到位,准备开工。”晚上11点前,他必须到达印刷厂,“因为报纸样版来得早的话,可能11点多就到了。经常也有遇上重大事件的,如两会、党代会等,可能等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

等待,对于印刷厂的工人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舒根龙说:“有时候,有加印的版面、报纸,我们就会等得更久。”

夜晚的印刷车间里,灯火通明,洋溢着一股浓烈的油墨味,和平时书中的油墨味相比,这里的味道显得更加浓烈。

身着工作服的舒根龙,常常一工作起来就忙个不停,在印刷机器旁,一守就到天亮。

越是夜深人静,印刷车间里越是忙碌。

等到6万多份日报印刷完成,已是第二天早上8点。

“其他人上班的时候,我们下班了。”舒根龙整理完,揉揉惺忪的眼睛,拖着疲惫的身躯,驱车8公里回到温暖的家中。此刻,家人已为他准备好了早餐等候他的归来。

由于工作时间的特殊性,舒根龙的作息永远与家人相反。夜幕降临,他的忙碌才刚刚开始;家人在睡梦的呓语中,他却正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他白天睡觉,晚上工作,逢年过节也必须坚守岗位,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份挑战,没有家人的支持,便没有38年的坚守。“风雨夜归人,熬夜到天亮,对此,自己和家人已成习惯。”说起这些,舒根龙总是轻描淡写。

对于一名报纸印刷工人,远不是熬夜那么简单,“我是第一个读报人,必须细心严把质量关,这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上版—调墨—调版线—套准……环环相扣,马虎不得。”因为报纸出版的时效性、严肃性,要求每一个工序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有半点松懈,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和损失,这是每一个报人的责任和担当。

38年的印刷经验,舒根龙对整个印刷流程了如指掌,怎样才能印出质量上乘的报纸,他心中有数。“我们要根据报纸的色彩和文字进行开墨,这样能降低成本,减少废报纸的产生。”舒根龙告诉记者。凌晨四五点,飘着墨香的第一份报纸出炉,他便是第一个读报的人,然后将报纸样版放在印刷机一旁进行比对。

“核对下标题,字号大小是否正确,看看报纸的色彩是否失真……”准确无误后,便开始批量印刷。“我们要确保油墨均匀,版面不能起皱,图片色彩清晰。”舒根龙说。

凌晨,工人们将一卷重约500公斤的新闻纸放入轮转印刷机中,伴随着机器开动的声音,印刷机开始运转起来,通过机器的转动让空白的纸张铺在流水线上,印上内容的纸张经裁切、折叠,从印刷机一头输送出来。

舒根龙一边操控着机器,调整机器运行的快慢,一边进行调试,基本完成后,整个印刷机全速运转,一张张报纸从印刷机一头快速涌出来,一旁整理的工人将报纸快速叠放好。

舒根龙说,印刷工作压力和责任并重,需要时时保持一颗警惕之心,认真细致把关,“每个月我们的报纸都要参加质量评比,月度评比、年度评比,样报都要寄到省里以及中国报协,每年我们都获得优质报呢!”舒根龙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今年是舒根龙在丽水日报社工作的第38年。38年的坚守,当年的帅气小伙,如今已经头发花白。舒根龙见证着报社的成长,亲历印刷设备和技术的变化,印刷质量的明显提高。从他手中印刷的报纸从最初的2个版到24个版,从黑白到彩印,从单面到双面……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但始终未变的是他对报纸印刷工作的热爱。(记者兰伟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