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网logo.png新经网

新经网
新经网是百姓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港。
新经网

「手工麻糍团」承载天台传统文化的风味小吃

导读 手工麻糍团是天台的传统名点,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天台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这一道特色美食。一种乡情,萦绕心间在天台县福溪街道天台山东路,

手工麻糍团是天台的传统名点,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天台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这一道特色美食。

一种乡情,萦绕心间

在天台县福溪街道天台山东路,有一家天台名烜餐饮有限公司。记者到来时,女店家汤伟芳与丈夫一道,正在捣麻糍。

汤伟芳将刚刚蒸熟、散发着香味的糯米团,倒入面前的一个石臼里。她的丈夫将石锤高高地举过头顶,对准石臼内的糯米团用力捶下去。只听“梆”的一声,石锤的头部深深嵌入了热气腾腾的糯米团中。紧接着,他稍稍提起捣锤,紧粘在石锤上面的糯米团,也就被扯了起来。

这时,在一侧的汤伟芳双手浸了一下冷水,飞快地掐住锤头,迅速地向下一抹一扯,然后利索地把糯米团从锤头上摘了下来;再见她用双手按了一下糯米团,并把糯米团翻了个身。之后,她的丈夫又高高地抡起石锤,用力捶向糯米团……如此往复,不一会儿,夫妻俩都累得气喘吁吁。

汤伟芳17岁时就跟祖母开始学做麻糍团。手脚勤快的她,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她已50岁,身材丰腴,圆圆的脸庞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

夫妻俩是怎么开始做这门生意的?

汤伟芳回忆,2014年夏天的一天,她与同事去天台南黄古道赏花观景。途中,他们买了麻糍团充饥。大伙吃了以后都直摇头,觉得口感不好。同事们都知道汤伟芳擅长做麻糍团,建议她去试一试。

汤伟芳对麻糍团,的确有一种难解的情结,回家后就与丈夫合计,自此开始制作和销售麻糍团。没想到,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母教婆传,世代相承

在天台民间,麻糍团制作技艺是由群体传承的。它在一般家庭中,由母教婆传、世代相承。从城镇到乡村,许多巧妇都有制作麻糍团的好技艺。

汤伟芳家正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祖母李双燕、母亲郑夏妹都精于这门技艺。如今,她是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糍(麻糍团、青麻糍)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汤伟芳介绍,麻糍与麻糍团的区别是,麻糍团是有馅的,而麻糍没有。麻糍团馅的种类有不少。甜的有芝麻、豇豆和猪油等,咸的有马蹄、猪肉、冬笋、四季豆、豆腐干和红萝卜等。两者的形状也不同,麻糍是一条一条的,而麻糍团是圆形的,一只只的。

她介绍,天台麻糍历史悠久,早年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等,家家户户都会吃麻糍团。还有很多人家,会把麻糍团作为礼物送给上门的客人。天台民间还流传着一种风俗,牛生日时,农人会用麻糍来慰劳它。

像汤伟芳一样,许多土生土长的天台人对手工麻糍团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那种软乎乎、糯滋滋、甜丝丝的滋味,真是一种刻在童年记忆里、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

匠心追梦,以技报乡

天台小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绍勤介绍,麻糍团的制作流程是:选优质的糯米洗净,浸泡4至5个小时,将浸泡好的糯米淘尽沥干,倒入蒸桶内,蒸30分钟左右;再将蒸煮熟的糯米,倒入石臼内,用石杵碾压,随后开始大力敲捣和翻转,以便全方位敲捣所有的糯米;敲捣好后,将它放在撒有熟豆粉的木板上,摊平、摊匀和摊薄,再将它做成长条形后,切成块即可;最后根据要求,制作成各式产品,如红糖麻糍或麻糍团等。

由于制作麻糍工艺复杂,对制作者体力考验很大,传承麻糍古老制作方法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汤伟芳夫妇仍在坚持。

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每天凌晨一点,汤伟芳夫妇都会按时起床,到厨房操作间将糯米提前浸泡在水中,待天亮后再进行捣麻糍。

他们制作的麻糍团,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老少皆宜。

麻糍团中,豆沙、豇豆和猪油等馅料各不相同,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其它混合馅。有时,他们会将山里的艾草剁成碎末再捣进去,制作成青麻糍。麻糍团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油煎,也可以火烤……

“我们做麻糍有8个年头了,每天忙个不停。麻糍团每个卖2.5元,麻糍卖8元一斤。每天都有客人上门,有时候我们也会送货上门。我认为做麻糍和麻糍团,与别的技艺一样,也需要有‘工匠精神’。”汤伟芳说。

天台麻糍团,让我们在舌尖的回味中,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用心品尝那一缕缕乡愁。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