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黄玲玲)最近有部热播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演绎了一位专业能力过硬、勇敢洒脱的唐姓女医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经历与选择,励志而感人。现实中也有一位唐医生,她温暖、尽责、专业、认真,她的一切工作都与新生儿有关,她就是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唐征主任。
从容不迫、亲和力强,总是面带微笑是很多同事与患儿家长对唐医生的第一印象。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的她有着江南女子的婉约,职场中却有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唐征主任
医院永远无法“暂停”
冲在前面是我们的使命
3月28日,上海浦东宣布实行封控,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看到这个消息时,唐征主任心头一紧,多年医疗领域的经验告诉她,疫情形势可能有些严峻。那段时间,她睁眼闭眼都是疫情防控安排:检查防疫物资,划定隔离区,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做好换岗安排……冲在抗疫第一线的她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全体医护人员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封控做着更完全的准备。
封控来临时,很多行业都按下了暂停键,但医院永远灯火通明。“什么都能停,但产科不能停,待产孕妇不能等。”唐主任深切地感受到,因疫情防控原因,整个新生儿科的工作量不降反升。准备隔离病区,高危人群实行分预检处理措施,其他医院因疫情分流过来的产妇,照顾因小区封控无法回家的孩子……千头万绪都需要一根根挑起、梳理,化为一种乱中有序、让患者感到安心、让医务人员心中有底的节奏。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一份文件印错,可以重新打印,但生命不能重来。医疗工作不容一丝差错,错一步便有可能失去一条生命,我们必须保证孕妇和新生儿的绝对安全。在她看来,有时候救回一个孩子,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
要保障医疗的安全,首先,医务人员必须安全。疫情期间,整个新生儿科实行气泡式管理,医护、后勤、文员等必须待命的人员24小时吃住在医院,甚至科室与科室之间也尽量避免交集,以防出现感染。医院平时没有准备过这么多人的住宿,疫情来临后,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人手一个行军床,床挨着床,有些同事开玩笑地说:“好像回到了大学时集体宿舍的感觉,又感受了一次大通铺”,乐观的人总是忘不了苦中作乐。
令唐主任感到欣慰的是,科室无一人退却,包括刚刚迈入工作岗位的新一代年轻人。浦东封控的消息传来后,一些家住浦东的同事们甚至连夜带着行李住进了医院,生怕晚一分钟就无法进入。部分同事因疫情遇到交通管制,无法到医院,好多同事甚至充当起了“专车司机”,奔波几十公里,从浦东跑到浦西,到处接人回医院上班。然后再将轮岗回家休息的同事一一送回。
唐征主任则是在第一时间便决定了留在医院,没多久,她所在的小区便出现了阳性病例,更让她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幽默的老公视频时会跟她说:“我现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别担心。”每个女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她的男人,唐医生很感谢这个她背后的男人,总是让她后顾无忧。
新生儿科护士长封控在家后,本可以“躺平”,但却变得异常忙碌。唐医生细问得知,原来这位护士长天天在家,为住院早产儿家长们举办线上早产儿宣教课。两周后来医院上班时,她的喉咙都是哑的。提起这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唐医生眼中有泪也有笑。这些事情也让她深刻地感受到,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使命感是非常强烈的,当人们需要时,他们甚至可以“抛夫弃子”奔赴前线,不带一丝犹豫。“团结一致,冲在前面”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语,而是真真切切的实践。唐医生为这个职业,为这个群体感到骄傲。
苦中作乐勇敢抗疫
科室原本实行的是轮岗制,但那时上海疫情严峻,经常有同事被困家中,导致人手不够。总有轮到休息的同事来主动请缨:“主任,我再上一段时间吧。”参与闭环管理的人员甚至包括一位哺乳期的护士,她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她却始终坚守在一线,不曾停下脚步。也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把孩子抛给父亲,自己独自一人坚持留在护理岗位上,这一件件每天发生的点滴小事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每天,30多个医护人员要照顾五六十个新生儿,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疫情发生后,需要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接触、袋鼠式护理只能暂时停止。早产儿住院周期长,又处在全封闭的环境中,科室考虑到院外家长的焦虑,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科室微信号来与家长沟通,也可以在用药以及其他救治的时候履行告知职责。在为孩子做治疗时,医护人员有时甚至会代替孩子妈妈做一些抚触、聊天等工作。“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一个生命,懂得沟通,我们一直将孩子看成一个完全可以互相沟通的个体。”
工作中的唐征主任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如何排解压力,成为了唐主任这个大家长经常思索的事情。“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快乐很简单,一罐可乐一盒薯片都能成为一份小确幸。”唐医生说。有同事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家跳“刘畊宏”健身操。因陋就简,为生日的同事唱首“生日快乐”。这些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都支撑着科室医护人员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在一线坚持。
新生儿科见证幸福的地方
唐主任由衷地觉得,新生儿科医生是个能见证幸福的职业。看到宝宝出院,是让她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一位出生时仅有700克的早产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妊娠)正赶上疫情,在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早产儿的情况逐渐转好。恰巧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位一线抗疫工作者,孩子的父亲特别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双方沟通起来特别顺畅。在孩子父亲解除隔离的那一天,夫妻二人双双赶赴医院,当他们抱起这个得来不易的孩子时,都激动不已。唐主任看到这样的场景也深有感触。“对我们来说,遇到沟通特别顺畅的家长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孩子母亲甚至兴冲冲地跟唐医生说起了生二胎的打算,这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为母则刚的勇气让唐医生感叹不已。对于这位700克早产儿的成功救治,也展示了国妇婴新生儿科危重及疑难患儿的高超诊疗水平。据悉,近5年来,国妇婴极低体重儿救治成功率达90.65%,已达国际新进水平。
行军床住了两个多月,与这些患儿也相处了两个多月,医护人员与孩子们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为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护理新生儿期间,护士都会叫孩子的小名:小萝卜、小土豆,各种瓜果蔬菜被她们叫了个遍。如今上海疫情已经进入尾声,新生儿科门诊重开,同事们不禁关心孩子们的近况:“唐医生,小萝卜宝宝回来过没有了啊,护士姐姐们都想他了”,有家长看到唐医生也热切地打招呼:“唐医生,终于又看到你啦,太开心了。”这些彼此发自肺腑的话语总能让唐医生感到暖心不已。
上海疫情告一段落后,好像人间烟火都回来了,唐医生又能看到很多她爱的孩子了。“期待疫情彻底结束的那一天,能让更多孩子不受疫情影响,及时得到最佳救治。”她由衷地说。
排版:黄玲玲